图为论坛现场。人民日报北京10月22日供图(记者孙博阳)10月20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广告周期间的重点活动——“融合‘双责’,共享食品安全”论坛在京举行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司司长孙汇川在论坛上表示,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主体的协调配合下,“双责”工作机制实际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。目前,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,工作机制有效运转,风险防控能力显着增强,食品安全形势依然稳定良好。对于进一步深化落实“双重责任”,孙鄂川表示下一步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。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加深认识,进一步提高思想行为自觉。我们要在完善机制上求进步,推动“双重责任”。 “落实更加科学高效,要落实责任、考核结果,确保工作机制真正扎根有效。要团结共治共享,积极营造人人关心、人人参与、人人受益的粮食安全社会共治良好氛围。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经营司副司长、司长张世霞表示,食品生产经营司要在综合分析食品安全形势的基础上,着力完善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相关监管体系。同时,对突出问题实施专项治理,加强监督指导,强化风险意识。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监管体系,强化监管。推动落实“双重义务”,采取监管措施,提高监管有效性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餐饮食品局副局长潘惠清表示,近年来,该局着眼餐饮领域企业全链条和风险环节,聚焦大学供餐、共测网络外卖、连锁餐饮等重点领域,探索创新监测模式,开展持续监测。出台多项规定,着力打造完整、精准的政策体系。下一步,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,推动责任更加精准落实,推动社会共治氛围更加浓厚。黑龙江省贾姆斯市副市长于大志表示,本着“中国粮食、中国碗”的使命,该市建立了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保障责任体系,将2.59万户粮食实体纳入分级管理,精准匹配了3500名保障高管。通过创新“四大体系”闭环机制和“日常管控、检验管理、月度出货”的业务自主模式,化解了808项初期风险,降低了监管食品产值。企业总数达到252.6亿元。同时,当地推出的“互联网+明厨明灶”已覆盖121所学校食堂,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日益完善,智能化监管成效显着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管办公室副主任徐艳玲表示,在高层设计上,自治区领导进行了23次排查指导,制定了高风险企业保密监管指引和保障清单,细化了生产过程中82个风险点的防控措施。在部门协调方面,将中央单位的保险职责明确到食堂,成立了由2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风险委员会。 264箱食品和489条轨道被转移。制度创新对企业推出了“日管理、周检查、月调度”、特种奶“两检、两公开”、罐车运输“三专业、三管理、三登记”等制度。 7,469 个学校食堂设有监督小组。在激励和约束层面,将经营纳入绩效考核,抽查4.45万名管理人员、19.73万个组织,建立“红黑名单”表扬先进、通报落后,发出33封“三封一封”督促更换不履职员工52名,切实筑牢食品安全坚固防线。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首席安全官张海晶表示,北京食品消费超过3100亿元,80%的食用农产品来自外地,6.7万家餐厅提供外卖服务。公司决定采用数字平台,这带来了重大的监管挑战。 2022年9月起,北京将坚持“四个最难”,制定“三年目标”。 25万家企业中的23万家将加入平台,29.9万利益相关者将解决10.2万个问题,解决率将超过d 96%,保持A级评级,提高飞行检查合格率和公众满意度。山东省高密市委常委、副市长马明表示,高密市正在以“细、新、严”、“育、保、促”、“聚、联、享”三个关键词,创新粮食安全基层治理模式。全市建立三级保障体系,实现对10431家食品企业的全程管理。通过“双提醒”机制,推动监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预防转变。多年来已解决隐患980余处。并通过校园“家长监察团”、“透明工厂”体验日、10万批次“点击查看”等活动,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提升。